因明好好玩:學佛一定要懂的佛教邏輯學

NT$250

In Stock

描述

因明很好玩

研習因明二十年,我樂此不疲
我覺得佛教是個陷阱,一個美麗的陷阱,我心甘情願地往裡頭跳
因明是佛教的一部分,我越陷越深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

首先,因明很好玩兒

有不少的佛教人士有一個特別的能力,就是不說人話,故弄玄虛
這樣就使得我們覺得他不一般,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他,所以你就有點兒佩服他了
你與他一比,就會覺得自己的困惑失靈,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

因為閱歷的問題,當時我很有些佩服這些人,把他們當成了樣板,我很希望成為這樣的人
大概那個年齡層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
我接觸到因明的時候,我特別高興
法稱論師實在太拉風了:于□流孚摩黎葡王所在地,廣張告語曰,「欲辯論者,有伊誰耶?」
更至士羅婆利國,振鈴而問,「堪辯者誰?」……

當然,隨著時間的流逝,對佛法的感悟以及年齒的漸長,現在我已經變很多了
以至於光泉法師說我:這還是剛曉嗎?
不過,因明好玩,直到現在我還這樣認為,「好玩」畢竟是我上路的引子
用書面語言來說,也就是它的娛樂性
這一個我們開發得很不夠,所以因明現在在佛教界還是比較冷清的

因明是一個解脫法門

當然,因明的魅力不僅只是好玩,但是它觸發了我對因明的興趣,繼而激勵我對因明有所作為
不過,我們是不容許純粹的娛樂的
佛教對人生的基本價值判斷是苦,所有的教理、教義都是在苦這一基礎之上開展的
若只是娛樂,那就與佛教本身南轅北轍了
雖然與佛教南轅北轍的情況中國佛教裡極其多(當然了,那不是故意的),但我自己還是不想如此的
如果因明學不能幫助我們解脫,那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?這是我們本能的一個問題
這一點,法稱論師在《釋量論》中用盡了力氣來論證,就是整個的《成量品》

讀《成量品》,一定不要刻意於辯論結果,不要把心思用在這兒
法稱論師並沒有在論著中給總結出辯論結果來,可能你在讀了之後會覺得法稱論師的說法很沒有力道
法稱論師實際上是在辯論過程中把因明的解脫功能給展現出來的
最開始我也曾在這兒犯了個糊塗
當時我以為,陳那已經明確了只有現量、比量兩種而已,那還來成立佛為定量幹什麼?
豈不成要把聖教量易容後再混進來?
當然,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了,這是宗教的奧秘!

本書特色

求真的法門

佛教的根本教育無非是要人們洞見真實,見證真實即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觀念,
進而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,讓內心恢復清淨徹見真實,見有見無自然不顛倒。
但見證真實必須要有方法,因明──佛教邏輯學就是一個求真的法門。

作者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研習因明學,不但自己樂在其中,還發現許多有趣好玩的地方,
他將帶引您進入這個有趣的因明世界,好好玩一玩。

好好玩的扯淡

佛教中的爭論,比如說中觀派和唯識派的爭論,很好玩吧?
一爭就爭了好多好多年,直到現在還有在鬼扯
其實從理論上來說,根本就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地方
唯識,它就是針對中觀學派在弘傳後期出現的頑空見而創立的
拿中國佛教為例子來說
漢地有八大宗派,三論宗、唯識宗是直接脫胎于古印度的中觀學派、瑜伽行派,其他六宗是中國特有的宗派
三論宗、唯識宗、天臺宗、華嚴宗這四宗是完整的宗派,教、理、行、果等齊全詳盡
另外的禪宗、密宗、律宗、淨土宗,實際上算不上宗派,更多的是行門而已,教理不是很嚴密

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的爭論其實是這樣的:
在當時,古印度的佛教已經遇上了危機,這時候婆羅門教復興運動風起雲湧,人們有些不大願意聽佛理
那麼佛教的大師們就抓人眼球、製造事件、炒作,這樣來弘法
中觀大師和瑜伽行派大師吵架,人的天性就愛看熱鬧、傳閒話
中觀大師和唯識大師一吵架,有人來圍觀了,他們還要到外邊傳,以顯示他自己掌握的是第一手資料
他要傳,他就得聽仔細,聽聽中觀是怎麼說的,唯識是怎麼說的
也就是說,這辯論只是佛教大師們弘法的一個手段而已
為什麼當時那爛陀寺戒賢大師由著師子光折騰呢?就因為他明白就裡
有些笨蛋傢夥們把吵架時所說的話,揪對方辮子的話當成了真實的
吵架時用的都是方便,所謂方便就是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的
出了圈兒的話,就成漏洞了,這就是“故留殘缺處”,方才能夠爭論得起來的
也就是說:大師們的爭論是方便,可是後來有些人真的爭論起來了,這才真叫認認真真地扯淡

作者:剛曉法師
出版社:大千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3/09/01
ISBN:9789574472802
叢書系列:辯證
規格:平裝/224頁/16k菊/14.8x21cm/普通級/單色印刷/初版
出版地:台灣